首页行业动态 浙江服装产业遭遇“生死劫”,库存高企,还有没有撑下去的必要——染色集中控制

浙江服装产业遭遇“生死劫”,库存高企,还有没有撑下去的必要——染色集中控制

2016年07月11日09:22 图文来自网络

近几年随着染色电脑染色集中控制等自动化设备的使用,印染产能不断增长。然而,受全球市场低迷、人力成本上升、网络销售冲击等影响,浙江服装产业由“高速扩张”进入“产能过剩”、“库存高企”的十字路口,一场服装产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。今天,华高自动化为您介绍浙江服装产业遭遇“生死劫”,库存高企,还有没有撑下去的必要?


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,来料加工模式能否继续生存?

一间农民房,10台缝纫机,最多不过20个制衣工人,杭州服装的来料加工模式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,产品主要出口外销。2000年前后,随着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不断扩张,“杭派服饰”迅速占领国内市场,“低小散”的来料加工作坊也随之蓬勃兴起。

其中彭埠五堡、七堡等村,由于房租低廉,交通便利,快速聚集起1600多家加工点。同一时间,杭州全市的服装企业数量也从2005年的1400家,猛增到2010年的2400家;服装从业人员由1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0多万人。

“回过头看,这个过程就是盲目扩张。”杭派女装商会理事长张弈告诉浙江在线记者,服装加工门槛低,投资少,利润相对较高。短短五年时间,大量资源涌向五堡、七堡,使服装产量提高一倍以上。然而市场需求有限,2012年前后,受全球经济低迷、电商模式变革等影响,服装订单开始逐年下滑,加工作坊首当其冲。

在五堡做了十年服装来料加工的四川人蒲大姐告诉记者,目前村里的服装加工企业已由900家减少到500家:“以前做一件衣服赚15块钱,一半是利润。现在最多赚8块钱,除掉房租、水电、人工,几乎没有盈利。有的厂一星期只有一两个订单,做几十件衣服,撑下去太难了。”

“市场变化之快,让行业内部措手不及。”杭州市政协委员、鑫晨服饰董事长沈肃丽这样解释产能过剩:“全球经济低迷,降低了服装的消费需求。互联网销售模式,打压了四季青市场的批发渠道。出口减少,使大量企业转向内销,加剧了国内竞争。竞争不利的服装企业,自然变成过剩产能。”

一组数据也说明,传统服装产业正在经历寒冬:2014年,杭州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85亿元,同比下降1.35%,首次出现负增长。2015年,杭州规上服装企业销售产值再次下降0.77%。

同时,据杭州市经信委统计,服装企业的利润总额大幅下降39.65%,且出现了24%的亏损面。粗放型的服装制造模式,显然已不适应绿色、高效的发展要求,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大势所趋。

破解对策

网友热评

返回顶部

|华高首页|染色机电脑染色机中央监控系统
|荣誉资质|关于华高|在线留言华高产品
|联系华高网站地图

技术支持:牛商网 版权所有 2003-2017 ICP备:暂无

[ 二维码扫一扫 ]

电话咨询 公司地图 短信咨询 首页